中新網12月26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今日發佈《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2013年基層醫療機構改革成效在弱化,問題和矛盾仍然很多。
  藍皮書指出,基層醫療機構改革是要形成其“公益性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包括公益性的政府辦醫體制、競爭性的用人機制、激勵性的分配機制、規範性的藥品採購機制、長效性的多渠道補償機制。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產生了偏離,出於對其公益性和公共衛生功能的強調,新的改革使其走向了行政化色彩濃厚的另一個極端——基層醫療機構採取的是“定崗定編定工資標準”的人事制度和“收支兩條線 + 績效工資制”的收入分配製度。其行政化管理的思路並沒有發生變化。儘管基層醫務人員不再需要依靠藥品銷售增加收入,但是人浮於事,缺乏工作積極性。2009年以來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量一度下降,部分要歸咎於基層醫療機構的行政化。
  2013年以來,很多地區開始實施一些推動“首診在基層”的政策。比如北京在部分區縣對新農合參合人員試行社區首診制,即參合人員就診須經社區、鄉鎮首診治療,否則住院醫療費用不能報銷;還有部分地區提高社區轉診到醫院的住院患者的報銷比例等。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層醫療機構的就診量,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基層醫務人員能力和動力都不足的情況。
  功能轉變方面,新醫改以前,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進入慢性病、生活習慣病的高發期,但與此同時公共衛生服務仍局限於傳染病預防、環境衛生改善等傳統公共衛生領域,而公共衛生服務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基層醫療機構忽略。新醫改開始實施由政府承擔籌資責任的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同時明確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由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這些服務。但是恰是因為基層醫療機構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疾病治療為核心的人員結構和工作方式,因此其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實施並沒有伴隨著服務方式的相應改變,效果自然非常有限。調查顯示,很多地方健康檔案的建檔率達到了國家的要求,但是檔案利用和更新不到位,不能夠充分為病人的診療服務,基本成為死檔案;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專業不適合基本公共衛生工作等。
  藍皮書指出,經歷了最初幾年基本藥物制度和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的實施,以及基層醫療機構的綜合改革後,2013年並沒有大的舉措。相反,前幾年改革的成效在2013年弱化,更多的問題和矛盾卻暴露出來。就基層醫療機構而言,重新強調其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功能定位,以及明確政府的籌資主體責任是一大進步。然而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仍以提供“醫療服務”的方式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採取不適應面向所有人群的、以“健康管理”為核心的服務模式;另一方面,政府“回歸”到行政化的方式管理基層醫療機構,這既不利於基本醫療服務的開展,進一步背離“首診在基層”的目標,更不能激勵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原標題:社會藍皮書:2013年基層醫療機構改革成效在弱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l54nlbj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